当线下实体店受线上经济冲击,客流量大幅减少时,“新场景”零售思路和模式转型成为传统家电连锁、专卖店、商超等渠道最常挂在嘴边的词。尽管思路够新,概念也提了不少,却并没有给传统渠道带来本质的改变。“新场景”零售这根救命稻草到底有用吗?
当前,很多传统家电渠道对诸如“体验消费”、“新场景零售”、“跨界融合”、“家电家装一体”等等思路,做了不少的尝试。尝试的心理多半是,怕不跟上这个潮流会被抛弃。但真实情况是,花钱做了转型又没有多大效果,这也让传统渠道对“新场景”零售转型“摸不着头脑”。
“场景化”体验改造成为最大热门
从2016年开始,为应对电商对客流的抢夺,传统家电渠道开始提出“新零售”图景,其中,以“家电家装”和“休闲娱乐”为主要表现的“新场景”零售,成为重塑新零售转型的重心。时至今日,如果走访北京各家电卖场,会发现这种改造正如火如荼,在固有家电品牌之外,引入包括博洛尼、志邦家居、欧派橱柜等家居品牌,在传统家电卖场推广整体厨房、全屋定制等概念,以期拉动销售。
比如在松下柜台,可以看到全套厨卫产品,卖场中还可以体验一些厨房、卫浴空间等场景。、除了卖厨电和卫浴产品,松下甚至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整体装修设计方案,不同的整体方案从10万到20万不等。包括在数码销售区,还将游戏厅和直播间搬到了实体店,比如引入“吃鸡战场”、上架游戏碟片等。
不仅在一二线市场,在一些家电品牌对三四级市场专卖店的升级中,“场景化”空间的打造也成为新方向。这背后的意图无非是当消费者走进店里时,有一种“这就是我想要的客厅/厨房”的感觉。其中,每一家门店的改造基本花费都要在百万元以上。
尽管这种逛一次就能满足从家装到家电家居的整体化需求,有不少便利性。但与日本植入文化生活空间,打造餐饮、娱乐、休闲于一体的“大场景”构建相比,这样的“小场景”显然有不小的局限性。比如日本厨电场景中,妈妈可以每周带孩子来体验做饭的乐趣,一待一整天。除了文化生活外,运用科技手段搭建不同消费场景也是重要方向。
不能导流和聚焦需求,场景化创新约等于零
新零售变革中“场景化”营销投入不小,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。归根结底,是因为这种场景化的引入只是应用在了销售环节,实际上只是变换了一种终端营销的形式,并没有抓住新零售的本质。对于传统线下渠道来说,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流量、不懂消费者的心。
零售的本质是服务。如何引流,如何与用户交互,如何实现后续服务,如何累积口碑等等这些方面的综合才是销售的“本”,突出场景化营销仅仅算是外衣。这导致的可能是多花了钱,漂亮是漂亮却缺少灵魂,只有硬件缺乏软实力,只能算是“伪新零售”。
真正意义上的“新场景”一定要突破门店思维的怪圈,不仅仅是在传统卖场中,而是一切有目标用户、有流量的地方,以人脸识别、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构建可以交互的“场景”。最最重要的是,在背后看不见的地方,还必须搭建整个大数据分析系统,完成用户画像。只要与用户交互,就可以依托数据分析,实现用户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。
当然这就不仅仅是传统渠道销售状态的升级,更多的还涉及线上线下的融合,以及新技术的运用。如果不能运用起这些数据,仅仅是提供场景供消费者体验,整个体系还是“死”的。无法盘活客户需求和数据,就是无法盘活渠道销量。
总之,如果当前传统家电渠道还是只看到“场景化”的概念,抓不住其本质,那么这只能算是一根“稻草”,而“稻草”终究是救不了命的! |